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roperty
Apr 26, 2023 02:01 AM
💡
《翦商》是一部考古推理書籍,基於考古事實,對夏商的狀況開展了腦洞大開的推理。但又合乎考古發現的邏輯,即便考古大家許宏都挑不出什麽硬傷,並還爲之作序。既然是基於青銅時代的考古,其中提及的青銅器自然非常多,名稱在當代多不常用,難以準確讀出,因此在這裏從網上收集相關資料作一個整理。
中國青銅器是中國在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與科技的代表,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是森嚴等級制度的產物。中國青銅器最早出現於公元前五千年,到漢代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的青銅時代跨越了約三千年的歷史長河。青銅合金主要以銅-錫-鉛為主要原料。 補充1:純銅熔點高,熔化后流動性差,并且太軟。加入錫可以降低熔點,增加流動性,加入鉛后硬度增加,但是加太多會太脆。 補充2:彝(yí)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祭器。後來彝器成了中國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的泛稱。

青銅武器

青銅兵器有戈、矛、戟、鉞、劍、鈹、箭鏃、盾鍚等。

青銅武器·戈

戈,又稱雞鳴、擁頸,在中國商代以前就出現的長柄兵器,前端有一柄橫刃,以勾擊為主要攻擊方式,可能自鐮刀演變而成。戈主要盛行於馬拉戰車盛行的年代,在秦代時戈的戰術地位已經有下降,到了西漢由於已轉為步兵與騎兵戰,戈已經不是實戰兵器,到東漢時戈已經絕跡。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相關名稱:
  • 吳戈
    • 吳戈又稱吾科、吳魁,戈是中國商周時期出現的長兵器的一種,頂端是青銅制的橫刀,吳戈則為吳(今太湖平原一帶)人所製造的,以鋒利著稱。
      吳戈一詞可見於屈原《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沈約《從軍行》亦言:「玄埃晦朔馬,白日照吳戈。」一說吳戈是吳地製造的戈,以鋒利著稱。又一說吾科是指楯牌。另一說吳是指「大」的意思,吳戈即大型兵器
  • 直內戈
  • 曲內戈
    • 戈的一種,出現在商周時期,戈頭結構沒有明顯分開「援」和「內」,也沒有「闌」,由於戈頭易於從戈柄脫落,在商朝以後就被淘汰了。
  • 銎(qióng)內戈
    • 中國古代兵器——三種戈的一種。
      其製造方法比曲內戈和直內戈複雜,是在「內」部鑄成圓套,把柄裝在銎內防止脫落。使用時安柄方便,直接把上端穿入銎中即可,此種安裝方法可以避免戈頭的鬆動和戈的援後陷,但在鉤殺時,戈頭還是容易從柄上脫落,因而在商後漸漸式微。西周早期曾有一段時間出現短胡一穿式的銎戈,是以縛繩輔之。
  • 三戈戟
    • 三戈戟,為一種矛、戈分鑄聯裝戟,始出現於中國戰國時期南方的吳、越、楚地區。由三戈一矛安裝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溯北隨縣曾侯乙墓中曾出土。
      與春秋時期單戈戟的區別,除了由單戈變為雙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細雨尖銳,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內,其它戈無內。

青銅武器·矛

矛是一種用於刺擊的長柄武器,與鈹(頭端以莖接柄)、槍、槊是幾乎相同的長柄兵器,但也有說法是矛與槍、鈹有型制上的差異,例如矛與槍差異在頭端樣式,矛與鈹差異在接柄的方式。
矛這個名稱出現較早,自商代就開始使用,鈹在東周出現,而槍、槊則到漢代才開始使用,隋唐之後矛槍混稱不做區隔。中國的歷史上以矛來稱的長柄武器最長有到5.6公尺,以槍來稱的長柄武器最長有做到8公尺的長度。
notion image
 
西漢
西漢

青銅武器·

戟是一種結合戈與矛的長柄武器,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斫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商代。
戟有鉤、剢、劃、刳、刺(扎入)、剌(割劃開)六功能,裝於木柄或竹柄上,在柄前端有直刃和橫刃,用途廣泛可供戰車、步兵、騎兵使用。其中雙手使用的為長戟,單手使用的叫手戟。
周代初年(約西元前1120年)的木槨墓,曾出土了九支戟,為目前所發現最早的戟。戟在漢朝、兩晉時期仍作為重要的武器。南北朝以後因重裝騎兵的興起與槍、槊的大量使用,戟只在步兵裝備中有少量保留。隋唐五代時期,戟已經不是實戰兵器,轉為儀仗禮兵的器物。
宋代出現一種叫作方天戟的武器,雖然名稱中也有戟,但是形制和商代出現的戟有決定性的差別。方天戟可視為由槍發展出來的武器,槍尖兩邊都有彎月形刀刃。只有一邊有有彎月形刀刃的稱為青龍戟或戟刀。而戟刀在《武經總要》中被歸類在刀八色內,所以雖名為戟,但按古譜分類其實是雙手使用的長柄刀。
手持戟、把女僕當椅凳坐的桀(山東嘉祥武梁祠拓片,漢刻)
手持戟、把女僕當椅凳坐的桀(山東嘉祥武梁祠拓片,漢刻)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青銅武器·龯

鉞,本字為戉,又稱作揚。是大型化的斧,中國先秦時代武器。
《集韻》載:「戉,威斧也。」《周禮・大司馬》注載:「戉,所以為將威也。」鉞的外型為一長柄斧頭,重量更重於斧。早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玉製的鉞,在當時具有神聖的象徵作用。盛行於商和西周,但因形制沉重,靈活不足,終退為儀仗用途,常作為持有者表現威儀與權力之用,在後代也往往是君主大權的象徵,節鉞也是古代君王授予臣下權力的方式之一。
notion image
商後期 獸面紋大鉞(高34.3厘米,宽36.5厘米,重5.8kg。)
商後期 獸面紋大鉞(高34.3厘米,宽36.5厘米,重5.8kg。)
notion image

青銅武器·鏃

鏃,或稱箭頭、箭鏃,是箭的組成部分之一。

青銅武器·鏃·歷史

弓箭是人類較早使用的武器之一,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開始使用骨頭、蚌殼等來製作箭鏃,隨著冶金的發展,銅、鐵相繼被用來製作箭鏃。由於箭鏃屬於消耗品,所以青銅鏃的數量巨大,而且它們被鑄造的時間要比青銅禮樂器更可能接近於被埋藏的時間,可以敏銳地反映時代變化,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地域性。
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鏃是出土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青海樂都柳灣聚落遺址,該銅鏃為鍛造而成,鏃長3.4厘米、寬1.5厘米,體形扁薄,略起中脊,兩翼稍長,鋌部有三鋒。
夏商時期黃河流域流行使用雙翼有鋌鏃,其對稱的雙翼在飛行中可以起到平衡作用,使箭鏃更準確地命中目標。而為了增強鏃的殺傷力,雙翼箭鏃的鋒刃部分比較突出,前鋒鋒利,有兩個尖銳倒刺。隨著對殺傷力、穿透力的不斷追求,箭鏃的形狀也不斷演變。
“青铜镞始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兵器之一,商代早期已大量使用。西周时期可见带铤双翼镞,有的双翼还呈镂空状。春秋时期常见的形制有翼型和无翼型,其中翼型镞之双翼出现了收削的趋势。” 其形制较多,主要有双翼、三翼与三棱三类,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战国时期,远射的三棱矢镞已改成铁铤。 ——摘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西周時期,鏃身更趨流線型、雙翼呈條狀、後鋒平直的箭鏃逐漸取代了後鋒長而尖利、雙翼呈三角形的箭鏃,以獲得更強的穿透性。春秋戰國時期,雙翼有鋌鏃的穿透力達到了歷史最高峰,而三翼鏃憑藉其良好的穩定性和殺傷力與穿透力兼顧的特徵,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戰國時期,隨著弩的普及,三翼鏃的形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要兩種:
  • 一種是鏃身變得細而長,三翼很窄,縮變為附在中脊上的三條窄棱,後面接長鋌;
  • 一種是鏃身短粗,翼也稍寬的形式,也有著極長的鏃鋌,有的長度可達幾十厘米,如山東長島王溝出土的一隻殘斷的鏃,總長達62厘米。
而且戰國時期,油浸牛皮甲等的應用使士兵防護措施也有很大的加強,雙翼鏃很難穿透防護造成殺傷,因此三棱鏃的應用越來越流行。到戰國末年,三棱鏃已經基本取代了其他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陝西秦俑坑出土的銅鏃數以萬計,三棱銅鏃占99.85%。
銅鏃,春秋晚期,1936年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琉璃閣甲墓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銅鏃,春秋晚期,1936年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琉璃閣甲墓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春秋後期 矢鏃 长7.5厘米,宽2.2厘米,重0.0185kg。此矢镞锐锋,两翼张开,翼端呈收削之势。
春秋後期 矢鏃 长7.5厘米,宽2.2厘米,重0.0185kg。此矢镞锐锋,两翼张开,翼端呈收削之势。
戰國後期 鏃 横截面作三角形,狭刃,十分锋利。
戰國後期 鏃 横截面作三形,狭刃,十分利。
💡
以下两项定义为工具。商代出現了青銅犁、青銅插、青銅耒、青銅耙、青銅鋸等生產工具,但未普及。